馆藏地质资料成果展示


一、江苏省地质资料馆简介


江苏省地质资料馆是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直属事业单位,承担全省地质资料接收、保管和利用职责,前身为地质部华东地质局图书馆。馆藏地质资料承载和记录着江苏省地质工作发展和成果,现有成果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科学研究等各种专业门类。此外,还存有东海超深钻、沿海调查、城市地质调查、环境地质、矿山恢复治理、核电站调查、高铁、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专题资料。

截至2021年4月,馆藏成果地质资源8835多档,计10万多件,全部实现数字化,电子文件100多万个,电子文档容量1500GB。馆内还珍藏有国内外著名地质学家编著的地质资料,如李四光、谢家荣、朱庭祜、朱森、叶连俊、程裕淇等人编著的中外文专著、报告和译著等。其中,《南京龙潭地质指南》和《江苏地质志》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30件珍贵档案名录。

现馆舍面积15660平方米,由综合办公楼和两栋实物地质资料库房组成。综合办公楼面积9000余平方米,实物资料库房面积3100余平方米,能满足我省未来50年成果、原始、实物地质资料“三位一体”的储存、保管要求。

江苏省地质资料馆围绕“管好资料资源,提高服务水平”这一宗旨,着眼汇聚资料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健全规章制度、构建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开展建设工作,逐步向馆藏资源丰富、设备设施先进、共享与服务水平高的省级馆藏机构迈进。



二、前言


江苏素有“中国地学工作摇篮”之称。省内地质景观千姿百态,地层发育较为齐全,地质构造复杂多样,矿产种类众多,第四系覆盖广泛,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海岸线绵长……,一直为中外地学界所瞩目。

辛亥革命前,翻译家华衡芳于1869年译出《金石识别》,将近代矿物学和晶体物理学知识系统介绍到中国。他的《地学浅释》,首次向中国介绍了赖尔的质进化均变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外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李四光、谢家荣、程裕淇和葛利普等先后在江苏做过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

地质先驱们的调查研究成果中,在中国地学发展史上创造了第一份矿产地质报告,第一份省域地质志,第一份水文地质报告,第一份1:100万地质图,第一份土壤调查报告等五个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广大地质工作者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勇攀高峰,地质工作程度不断提高,形成门类齐全、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配套的地质勘查体系。在地质理论、地质科研、地质找矿、生态农业等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遥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领域取得新进展,在地灾防治、长江淮河演化、海侵研究、沿海调查、地壳深部探测、深部找矿、矿产融合和城市地质调查等综合研究与调查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

丰富的地质资料展示了江苏地质工作程度和成果,展现了江苏地质矿产特点;是江苏人类文明发展史、地质工作发展史的重要佐证,是地质工作者在江苏工作的印记,是对“中国地质工作摇篮”的最好诠释,是进一步探索研究地球奥秘和服务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



三、江苏珍贵地质资料

1、两个珍贵档案

图片2.png

《江苏地质志》,刘纪辰、赵汝钧,中华民国十三年十月(1924年10月),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江苏实业厅

图片6.jpg

《南京龙潭地质指南》,李四光、朱森,1932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

1.1 珍贵档案证书.jpg

2015年7月,《江苏地质志》和《南京龙潭地质指南》被列入《江苏省档案档案文献名录》


2、五个全国第一

图片1.png

全国第一份矿产地质报告:1919年,刘季辰、赵汝钧,《苏北皖北矿产地质报告》

图片2.png

全国第一份省域地质志:1924年,刘季辰、赵汝钧,《江苏地质志》

图片3.png

全国第一份水文地质报告:1928年,谢家荣,《南京钟山地质与首都水井之关系》

全国第一份1:100万地质图:1929年,李捷,南京-开封幅地质图

图片5.png

全国第一份土壤调查报告:1936年,孙鼐,《江宁县及其附近土壤简报》



四、江苏地质工作名人

1、F.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

近代早期来华考察的地学家,李希霍芬为中国地质、地理之研究,作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尤其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近代西方地学,甚至整个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他是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科学交流的重要先驱,对近代中国地质学、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1 李希霍芬.jpg

2、葛利普(1870-1946)

1920年应聘到中国,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兼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29年任中央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34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在科学研究方面,葛利普早年注重矿物学、生态学、地貌学研究,特别对珊瑚、腕足动物和软体动物化石有很深造诣。

他所著的《中国地质史》是对中国地层和亚洲古地理的系统总结。中国最早一批地层古生物学者大都出自葛利普的门下。

2.2 葛利普.jpg

3、华蘅芳(1833-1902)

今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人。1867-1873年,华蘅芳与外国人合译出版了12种171卷近代科学著作,内容涉及数学、地质学、矿物学、航海、气象、天文学等。华蘅芳与玛高温合作将英国地质学家赖尔(C.Lyell)的《地质学业纲要》(Elements of Geology)译为《地学浅释》,首次向中国介绍了赖尔的地质进化均变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2.3 华蘅芳.jpg

4、顾琅(1880-?)

1898年,南京江宁人顾琅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习采矿,1902年赴日留学,后入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1908年回国。留日期间,顾琅与周树人(鲁迅)根据日文资料合著《中国矿产志》,并编绘《中国矿产全图》,这是辛亥革命前第一部全面记述我国矿产资源的专著,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2.4 顾琅.jpg

5、周树人(鲁迅1881-1936)

1898年4月,浙江会稽人周树人(鲁迅)考入设在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的机关科管轮班就读,同年11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学习地质和矿业,在校期间,和顾琅曾在南京附近的青龙山煤矿(现官塘煤矿,已闭坑)实习。1901年1月,周树人(鲁迅)根据日本地质调查所报告和图件,在《浙江潮》发表《中国地质略论》。1904年,和顾琅根据日本资料发表《中国矿产志》。

2.5 周树人.jpg

6、丁文江(1887-1936)

中国地质学创始人之一,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二任总干事。1916年,丁文江应上海黄浦江水道总局之邀,去江苏、安徽、浙江三省调查扬子江下游地质,对该区地层之研究大大超过了李希霍芬等外国学者。他研究秦岭、南岭地质构造之间关系的同时,也探讨了各自的特点和地壳运动之时代,他对气候变迁、河流生成等问题及对扬子江口及三角洲之形成有独到见解。

2.6 丁文江.jpg

7、翁文灏(1889-1971)

浙江鄞县人,清末留学比利时,专攻地质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于1912年回国。1913年,翁文灏同丁文江等人一同创办了北洋政府地质调查所,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质研究和培养地质人才的机构。1922年翁文灏继丁文江后任该所所长,中国首代地质工作者多出自其门下。是民国时间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

2.7 翁文灏.jpg

8、谢家荣(1898-1966)

上海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1920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仍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职。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谢家荣对中国煤岩学、矿相学、石油地质学、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地震学和陨石学等进行过开拓性研究,在燃料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上论述颇丰,发现或指导发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安微凤台磷矿、福建漳浦铝士矿、南京栖霞山铅锌矿、白银厂铜矿等矿床。对华北、松辽、渤海、塔里木等石油蕴藏的预测得到证实。最早提出地质理论找矿,倡导综合勘查方法。

2.8 谢家荣.jpg

9、李四光(1889-1971)

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2.9 李四光.jpg

10、朱森(1902-1942)

湖南郴县人,北京大学地质系专业。1929年,朱森发表了《江苏西南部山脉之研究》一文,对下石炭统地层作了进一步的详细划分,较前人有突破与创新。朱森在古生物学、地层学上的卓越建材,深为后学者所纪念。朱森与李毓尧、李捷合写的巨著《宁镇山脉地质》一书于1935年出版,该书图文并茂,阐述透辟,深得地质学界赞许。

2.10 朱森.jpg

11、叶良辅(1894-1949)

1894年出生于杭州。是我国早期的地质学家、岩石学家,我国地貌学开创者之一,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1920年留学美国,1922年回国,地质调查所工作,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34年他与喻德渊合著之《南京镇江间之火成岩地质史》发表,对宁镇山脉火成岩的分布、期次、种类、岩浆岩类别及岩浆循环等均有精详的研究,并论述火成岩侵入或喷出的影响,及接触变质岩的产生及矿产的沉积,当时为我国研究区域火成岩的杰作和指南。

2.11 叶良辅.jpg

12、程裕淇(1912-2002)

出生在浙江嘉善县,地质学家、变质岩石学家、矿床学家、前寒武纪地质学家。1933-1935年,他对江西、安徽、江苏、湖南、福建的铁矿、铅锌矿、金矿、锑矿、明矾石和钼矿等进行调查和地质研究。1935年他通过中英庚款公费考试被录取去英留学,在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对云南、川一带区域地质、湖南沅陵桃源金矿和晚前寒武纪地层、新疆天山西段南北坡油田(独山子)油苗和区域地质矿产、南京附近的中新生代火山岩进行了调查研究。历任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室主任和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副所长,地质部地质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地质部副部长、总工程师。

2.12 程裕淇.jpg



五、江苏地质工作发展简史

辛亥革命前(1912年前),民国时期(1912-1949),建国后(1949以后)三个时间段。


 主要事件

1919年,刘季辰,赵汝钧,全国第一份矿产地质报告,《苏北皖北矿产地质报告》

1924年,刘季辰,赵汝钧,全国第一份省域地质志,《江苏地质志》

1928年,谢家荣,全国第一份水文地质报告,《南京钟山地质与首都水井之关系》

1929年,李捷,全国第一份1:100万地质图,南京-开封幅地质图

1936年,孙鼐,全国第一份土壤调查报告,《江宁县及其附近土壤简报》


2001年6月,中国大陆科学深钻在东海县试钻

2006年,第一个市级城市地质调查-南京城市地质调查

2012年,江苏省沿海综合地质调查

2016年,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矿地融合


 早期地质工作

1860年,英国人金斯米尔(T.W.Kingsmill),宁镇山脉地质图

1868-1872,德国人李希霍芬(F.Richthofen),《江苏地质考察》

1916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对江苏矿产进行全面调查

1917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和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开展全省范围内以基础地质调查为主的综合性区域调查。

1919年,丁文江,《扬子江下游地质志》,是中国最早阐述苏南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的论著

1924年,刘季辰,赵汝钧,《江苏地质志》,全国第一份省域地质志

1929年,朱森,《江苏西南部山脉之研究》,是对该区构造最早的论述,建立了本区的地层层序;

1930年,李学清,《南京钟山地区火成岩侵入及其变质情况》,区内侵入岩专题研究的最早成果;

1932年,李四光,朱森,《龙潭地质指南》,较全面地介绍了龙潭地区基础地质概况,江苏珍贵档案;

1934年,叶良辅,喻德渊,《南京镇江间火成岩地质史》,编制了1:10万南京镇江间火成岩分布图;

1935年,李毓尧,李捷,朱森,《宁镇山脉地质》,为本区区域地质奠定了良好基础;

1935年,谢家荣,程裕淇,孙建初,陈恺,《扬子江下游铁矿志》,对宁镇、宁芜地区的矿产地质作了详细研究;


 建国后地质工作

1953年,第一代航空摄影;

1959年,开展全省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普查,

1987年,基本完成省内各主要成矿远景区的1:5万图幅调查工作;

1982年,徐学思等,全国第一部区域地质志,《江苏省及上海市区域地质志》;

1978年,省区调队,开展全省1:20万区域化探扫面;

2003年,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省国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六、江苏区域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1、江苏大、中比例尺地质调查工作完成情况统计表

1. 江苏大,中比例尺地质调查工作完成情况统计表.jpg

注:地质调查:泛指一切以地质现象为对象,以地质学及其相关科学为指导,以观察研究为基础的调查工作。范畴包括:采用不同方法、包含不同内容的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工作;区域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遥感地质工作等。


2、区域地质调查

1:25万图幅共跨17幅。2000年至2008年,先后完成常州市、南通市、南京市、淮安市、盐城市、滨淮农场幅、上海市幅、连云港幅修测编图工作,累计完成调查面积为89510km2,占本省87.3﹪。

4.1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25万.jpg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全省1:20万区调共跨29幅,至1977年,省区调队承测省内9个图幅。跨省图幅安徽省完成5幅、山东省完成2幅累计调查面积59312 km2,占全省面积的57.70%。

4.2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20万.jpg

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1:5万图幅284幅。截至2017年,累计开展50个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涉及206个图幅(其中,完整126幅,不完整80幅),实际调查面积64580km2,占全省62.99%。


3、区域水工环境地质调查

60-70年代,完成21个图幅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面积93342.80 km2);完成16个图幅工程地质调查(面积41233.60 km2)和重点缺水区1/5-10万的农田供水普查;

80年代完成10个城市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和长江三角洲、济徐淮、黄淮海等跨地区大流域的1/50万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

90-2000年代完成长江三角洲和淮河流域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及62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2000年以来完成长江三角洲和淮河流域1/50万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沿海综合地质调查及5个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

4.4 水文地质调查20万.jpg

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程度图

(水文地质调查共完成21幅,面积93342.80 km2


4、区域物化遥调查

1:20万航磁地质调查,共完成22幅,面积89378.30 km2

1:20万重力测量,共完成25幅,面积100388.60 km2

1:20化探测量,共完成14幅,面积55436.17 km2

1:20万区域遥感调查,完成面积29600 km2

4.6 区域航磁测量20万.JPG

1:20万区域航磁测量工作程度图

4.7 区域重力测量20万.JPG

1:20万区域重力测量工作程度图

4.8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20万.JPG

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程度图

4.9 区域遥感调查20万.JPG

1:20万区域遥感调查



七、江苏省区域地质调查成果

1、地质

1.1地层

江苏省地处中国东部地区三大构造单元—华北陆块、秦祁昆巨型造山带和扬子陆块—的交汇处,郯庐断裂和淮阴—响水断裂构成了三大构造单元的边界,西北部徐州地区属华北陆块,克拉通变质基底之上发育有新元古代青白口系至晚古生代二叠系沉积盖层,具华北地层区沉积特点;宿迁及连云港地区发育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和高压变质带,是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陆陆碰撞、造山折返的产物;淮阴盐城以南地区发育有扬子陆块变质基底和南华系至三叠系的沉积盖层,地层发育齐全。中生代侏罗纪始至白垩纪,处于大陆边缘活动带,火山岩浆活动强烈、断陷剧烈,形成盆岭构造。新生代以来,处于太平洋板块西缘弧后拉张环境,苏北盆地形成,沉积巨厚的陆相沉积地层。

全省采用的岩石地层单位共109个(不含第四纪地层),其中在江苏创名的地层单位就有66个,创名的一些地层名称和论著驰名中外。

附表:江苏省岩石地层表

5.1 江苏省岩石地层表1.jpg

5.1 江苏省岩石地层表2.jpg


5.2 江苏省地质图50.JPG

1:50万江苏省区域地质图


1.2第四系

第四系覆盖江苏全域约74%,受淮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影响,第四系沉积物具有不同的特点,苏北盆地第四系沉积物厚度大。目前,按照多重地层划分理论,对第四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探讨了下蜀组与滆湖组的关系;证实了江苏东部经历了5次较大范围的海侵;对长江、淮河演化进行了研究;对全省新构造运动的研究;覆盖区调查方法研究等。

5.3 江苏省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图50万.jpg

1:50万江苏省第四纪地质及地貌图


1.3构造

江苏现今构造样式主要形成于印支期以来,印支运动形成江苏地质构造基础,经历了燕山运动及喜山运动的改造。

印支期: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印支期发生陆陆碰撞,地壳剧烈收缩增厚,盖层强烈褶皱、逆冲推覆,苏鲁造山带在扬子陆壳楔状下插垫托作用下,快速折返隆升;

燕山期:造山期后地壳调整作用下,全境大规模发育断块构造,形成郯庐断裂带及盆岭构造;

喜山期:拉张构造环境下产生不均匀升降运动,形成苏北断陷盆地。

根据区域构造相互之间的成生联系和组合特点,将区域地质构造组合成6个构造单元,即徐宿逆掩推覆构造带、郯庐大型左行走滑构造、苏胶隆起、苏北盆岭构造带、南京苏州推覆构造带和昆山-启东隆起。

5.4 江苏省基岩地质构造图50万.JPG

1:50万江苏省基岩地质构造图


2、矿产

截至2019年,江苏省区域内已发现各类矿产137种,其中:已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为69种,已发现尚未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68种。按类别可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四大类,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44种,非金属矿产81种,水气矿产4种。

2.江苏省矿产资源分类表.jpg

江苏省矿产资源分类表

截至2018年底,江苏省境内已发现各类矿产地共计882处,其中达到勘探程度的占30.61%、详查占12.7%,普查46.94%、预查占9.75%。

3.江苏省矿产地规模和勘查程度统计表.jpg

江苏省矿产地规模和勘查程度统计表

5.5 江苏省金属矿产地质图50万.JPG

1:50万江苏省金属矿产地质图

5.6 江苏省非金属矿产地质图50万.JPG

1:50万江苏省非金属矿产地质图

5.7 江苏省能源水气矿产地质图50万.JPG

1:50万能源水气矿产地质图

5.8 江苏省成矿规律图50万.JPG

1:50万江苏省成矿规律图

成矿作用分属于3个Ⅱ级成矿省(华北、秦岭-大别和下扬子),5个Ⅲ级成矿区(带),7个Ⅳ级成矿亚区(带),可进一步划分14个Ⅴ级成矿远景区。


3、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

5.9 江苏省地下水资源分布图180万.JPG

1:180万江苏省地下水资源图

5.10 江苏省地下水资源图.JPG

江苏省地下水资源图

江苏平原主要由长江、淮河、沂沭泗河三大水系合力冲积而成。不同的沉积物来源和不同的沉积环境使水文地质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依据地表水系流域、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貌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全省共划分为四个水文地质区,十九个水文地质亚区。

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地下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种基本类型。

松散岩类孔隙水最为发育,含水岩组由第四系砂和砂砾石层、第三系半胶结砂砾层组成,自上而下发育有孔隙潜水、第Ⅰ、第Ⅱ、第Ⅲ、第Ⅳ、第Ⅴ承压水六个含水层组,具结构松散、厚度大、颗粒粗、分布广的特点。

丘陵山区以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为主,部分地区有埋藏型裂隙岩溶水分布,含水岩组为前中生界碳酸盐岩,常形成地下水汇集带,水量极为丰富。

基岩裂隙水主要由各时代碎屑岩、岩浆岩变质岩类组成,分布于连云港地区和西南低山丘陵区,大多含有锶和偏硅酸以及其他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根据地下水赋存岩性、埋深及时代等环境的不同,全省可划分为11个含水层组。

5.11 江苏省工程地质图50万.jpg

1:50万江苏省工程地质图

根据地质构造条件、地貌和岩土体工程特征,江苏省可划分为徐淮平原、里下河沿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和西南低山丘陵4个工程地质区。

5.12 江苏省环境地质图50万.JPG

1:50万江苏省环境地质图

地质环境一级分区归属黄淮海~长三角平原地质环境区(黄淮海~长三角区),二级分区包括三个地区,分别为黄淮海平原地质环境亚区(Ⅱ1)、长江三角洲地质环境亚区(Ⅱ2)、山东低山丘陵地质环境亚区(Ⅱ3)。三级分区共包括14个地质环境小区。

5.13 江苏省地质灾害分布图50万.JPG

1:50万江苏地质灾害分布图

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苏锡常地区和苏北平原主要城市相继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宁镇丘陵地区和矿山开采发生山体滑坡或地面塌陷、沿海地区深层地下水水质遭到破坏等。调查分析江苏省地质灾害的成灾类型有14 种, 即: 地面沉降、地下水资源衰减、地下水水质污染、地震、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水土流失、土壤盐渍 (碱) 化、农田涝渍、江或海岸坍塌、地方病 ( 地氟病和地钾病)、矿井突水及坑道瓦斯爆炸等。


4、地球物理

1:50万区域重力异常图,基于20世纪50年代未针对不同勘探目的,相继开展的1∶20万、1∶10万、1∶5万区域重力调查和1∶2万大比例尺重力勘查工作成果编制。

基于布格重力异常、剩余重力异常规模大小、形态差异和强度、梯度变化,以郯城—庐江断裂带东界断裂重力梯级带和淮阴—响水口断裂重力梯级带为界,将江苏省(含上海市)重力异常划分为江苏西北部重力异常区、江苏东北部重力异常区和江苏中南部(含上海市)重力异常区,分别与华北板块、秦岭中央造山带和扬子板块3个Ⅰ级构造单元区内部分对应。

西北部,重力总体场值偏低,异常强度变化幅度较小。东北部,布格重力异常整体北东向带状展布。中南部,重力异常复杂,重力高、重力低异常相间分布,轴向多变。

5.14 江苏省陆域布格重力异常图50万.JPG

1:50万江苏省(含上海市)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图

5.15 江苏省陆域剩余重力异常图50万.JPG

1:50万江苏省(含上海市)万区域剩余重力异常图


5、地球化学

江苏省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开展了全省土壤、主要湖泊沉积物、浅海沉积物与部分浅层地下水的1:25万调查,按照全国统一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技术规范,编制了系列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图件。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查明了全省双层土壤中54项地球化学指标的真实分布现状;建立了全省52个元素及有机碳含量的系列地球化学背景值;完成了全省土壤地球化学分区;探索了全省土壤中52个元素及有机碳在人为活动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分布特点;重新核定了全省土壤碳库。

湖积物地球化学调查:查明了11个主要湖泊沉积物的52个元素含量及有机碳、酸碱度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分布现状;对湖泊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对主要湖泊的物质来源形成了新认识;提出了湖泊环境治理的建议。

沿海沉积物地球化学调查:查明了江苏沿海地区海积物与沿海滩涂沉积物元素含量等分布特征;

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调查:查明了全省浅层地下水30多个地球化学指标,编制了指标分布图;研究了浅层地下水中有关元素与土壤质地关系;研究了特殊生态地球化学背景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研究了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来源问题;

5.16 表层土壤酸碱度分布图.jpg

江苏省表层土壤酸碱度(PH)分布图

5.17 深层土壤酸碱度分布图.jpg

江苏省深层土壤酸碱度(PH)分布图



八、江苏地质工作新探索

1、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是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之一,也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重点项目。1999年和2000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了该项目的立项建议书和工程可行性评估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组织实施,2001年6月25日进行试钻,8月4日举行了正式开工仪式,2005年4月18日完钻,终孔深度为5158米。2007年12月14日验收。

7.1.jpg

CCSD大地构造位置图

7.2.jpg

榴辉岩中发现柯石英包体图

7.3.jpg

芝麻坊先导孔超基性岩岩芯(江苏省第六地质大队施工)

7.4.jpg

芝麻坊超基性岩中发现的金刚石(江苏省地质矿产局)


2、沿海综合地质调查

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系统开展了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海洋地质等多专业融合综合调查,在服务沿海发展空间布局与重大工程地质安全、地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安全保障三大核心目标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全面查明了沿海地区地质结构;摸清了保障沿海发展的地质资源家底,首次发现连云港深部地下空间能源储备潜力巨大、南黄海海域地下淡水资源丰富;构建了多要素资源环境综合监测预警网络,建立了海陆一体化的成果发布与辅助决策系统,提出了促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促进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3、城市地质调查

自2006年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发文《关于开展城市地质调查试点有通知》以来,根据全省统一部署,采取国家引导、省市合作模式,“先试点,后推广,地方财政为主、省级财政配套、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原则,在全国率先覆盖地级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在查明城市地质条件、摸清地质资源禀赋、探求地质问题诱发因素的基础上,主动服务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安全、防灾减灾、绿色农业开发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服务保障。

已完成城市:

南京(2005-2008)、苏州(2009-2012)、镇江(2012-2015)、徐州(2014-2017)、泰州(2015-2018)、南通(2017-2019)、宿迁(2017-2020)    

进行中城市:

常州(2017-2020)、连云港(2018-2020)、淮安(2018-2020)、扬州(2018-2021)、无锡(2019-2022)、盐城(2020-2022)


图片1.png

各市城市地质调查开展时间顺序图

7.11 城市地质调查部署图及范围图.JPG

江苏省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位置及范围图

南京

7.12.1 城市地质2-5.jpg

南京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

7.12.2 城市地质2-2.jpg

南京城乡用地评价-软土分布图

7.12.3 城市地质2-2.jpg

南京城乡用地评价-人工填土分布图


●徐州

7.12.4 城市地质-16.jpg

徐州城市规划区岩溶塌陷易发程度分区图

7.12.5 城市地质-13.jpg

徐州市浅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徐州城市规划区采空分布图


徐州地铁一号线应用图


●苏州

7.13 城市地质2-9.jpg

●镇江


7.14.2 城市地质2-13.jpg

滑坡、崩塌灾害易发区示意图

7.14.3 城市地质2-13.jpg

镇江城市规划区地质灾害治理建议图

7.14.1 城市地质2-12.jpg

含水层结构模型切割分析


4、中后工业时代地质工作探索-苏南现代化示范区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立足“矿地融合”,积极探索后工业化时代地质工作模式,选取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地质资源环境因素,系统分析苏南地区地质资源禀赋与环境本底,部署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城市群地质资源环境调查、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与动态评估、信息系统等系列工作,从城市群、城市规划区、县级市三个层次探索地质调查成果在国土空间优化中的应用路径,形成经济发达地区地质工作模式。

7.15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2.jpg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遥感影像图

服务自然资源管理

项目实施摸清了苏南地区土地资源、地下水、地质遗迹、地热-浅层地热能等资源,提出了多种地质资源利用建议,服务自然资源管理。2018年圈定的宜兴市富硒土地范围,成功促进江苏金丝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宜兴市太华镇人民政府达成合作项目,吸引投资15亿,有力支撑了乡村振兴战略。

7.16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3.jpg

苏南富硒分区图

服务生态环境修复

开展流域尺度水土环境调查评价,进行小流域水土耦合试验场与土壤污染修复治理示范基地建设;提出露采矿山“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景则景”复垦建议,支撑宜兴市、金坛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7.17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6.jpg

苏南露采矿山旅游开发建议图

服务国土空间优化

查明苏南地区区域工程地质结构,查清软土、砂土分布特征,进行了苏南地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综合坡度、优质土壤分布区、矿产储备区、生态红线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开展建设用地限制性评价,服务国土空间优化。

7.18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7.jpg

苏南示范区岩土体类型图

7.18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8.jpg

苏南建设用地较强限制性评价图

服务重大工程建设

持续开展苏南地区地质资源环境监测,总结地面沉降、地裂缝、软土分布和岩溶分布区等区域不良工程地质问题,服务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选线论证,有力支撑重大工程建设。

7.19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10.jpg

苏南高铁风险评价图

7.20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9.jpg

苏南地质资源环境监测图



九、展望未来


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以管理法制化为保障

以资源集聚化为基础

以资源数字化为依托

以网络信息化为途径

以服务规范化为要求

以服务智慧化为目标

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服务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